经典名著《三国演义》中,刘备初次登场时被介绍为:“中山靖王刘胜之后,汉景帝阁下玄孙。”在他偶然在招兵榜前遇见张飞时,自我介绍的首句依旧是:“我本汉室宗亲,姓刘,名备。”后来券商配资开户,作者罗贯中又特别安排汉献帝亲自册封刘备为皇叔,自此“刘皇叔”的称号通过《三国演义》在民间广为流传,成为家喻户晓的称谓。
虽然史书《三国志》由陈寿明确记载刘备乃“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”,但仍有不少人对刘备是否真正属于皇族身份持怀疑态度。原因之一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非常繁多,再者,刘备的故乡涿郡确实曾为中山靖王的封地,这些事实为刘备的皇族血统提供了一定的可信基础。除了刘备之外,还有两位历史上颇有名望的人物同样认中山靖王为先祖,他们分别是刘琨和刘禹锡。
展开剩余78%西晋泰始六年(公元270年),距离蜀汉昭烈帝刘备去世已近半个世纪,刘琨诞生于中山国魏昌县,即现代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。《晋书》中不仅提到刘琨是中山靖王的后人,还详细记载了其家族背景——他的祖父曾担任相国参军和散骑常侍,父亲则官至光禄大夫。自幼以英俊豪迈著称的刘琨,二十六岁时开始官场生涯,担任司隶从事。
当时,皇后贾南风掌握实权,她的外甥贾谧权倾朝野,令众多文人如《三都赋》的作者左思纷纷投靠。刘琨便是其中“二十四友”之一,凭借文坛声望被太尉司马泰征辟为太尉掾,随后升任著作郎、太学博士和尚书郎等职。永康元年(300年),贾南风、贾谧遭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推翻,刘琨因得司马伦赏识而未受牵连。
次年司马伦称帝,任命刘琨为太子詹事。不久,成都王司马颖出兵讨伐司马伦,刘琨奉命抵御敌军,但遭遇惨败。司马伦覆灭后,齐王司马冏暂掌朝政,刘琨虽曾效力司马伦,依靠家族声望安然无恙,被封为尚书左丞。司马冏不久战败身亡,刘琨又获范阳王司马虓重用,任命为司马。
永兴二年(305年),豫州刺史刘乔击败司马虓,俘虏刘琨双亲。刘琨被迫逃往河北,向幽州刺史王浚借得八百骑兵,不久击败刘乔,救回双亲。次年,因协助东海王司马越迎晋惠帝回洛阳有功,刘琨被封为广武侯。同年九月,司马越任命刘琨为并州刺史,驻守晋阳。
建兴元年(313年),晋愍帝登基,刘琨晋升大将军,两年后受封司空,但他主动辞让。建兴四年(316年),因无法抵挡石勒攻势,刘琨失守并州,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结为异姓兄弟。同年,西晋灭亡,刘琨因支持司马睿即位,被加封侍中、太尉。太兴元年(318年),段匹磾在权臣王敦指使下杀害刘琨。两年后,东晋朝廷追赠他“愍”号,以表哀悼。
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(公元772年),据其自述在《子刘子自传》中,他乃中山靖王后裔。其七世祖刘亮曾在北魏任冀州刺史、散骑常侍。太和十八年(494年),孝文帝为推行汉化政策,迁都洛阳,刘亮随之迁居洛阳,其子孙自此定居。不过也有说法称刘亮本为匈奴人,如此则刘禹锡或为匈奴后裔。
安史之乱爆发后,刘禹锡父亲刘绪避乱东逃。从刘禹锡“我本山东人,平生多感慨”的诗句中推测,他大概诞生于这期间,许多学者认为其出生地为彭城。白居易曾赞誉他为“彭城刘梦得,诗豪者也”,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。无论身世如何,刘禹锡自幼才华横溢,十九岁时在洛阳与长安游学,便已在文坛崭露头角。
贞元九年(793年),刘禹锡考中进士,和另一文豪柳宗元同榜及第。贞元十六年(800年),淮南节度使杜佑征辟刘禹锡为掌书记,随后带他赴扬州任职。两年后,刘禹锡返回京城,任监察御史,当时韩愈和柳宗元也在御史台,三位才子齐聚一堂。贞元二十一年(805年),唐德宗驾崩,唐顺宗继位,推行改革。
改革由唐顺宗及其太子时陪读王叔文等人主导,刘禹锡积极支持王叔文的政策,因而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。但改革触动藩镇和宦官利益,导致唐顺宗退位,王叔文被赐死,刘禹锡遭贬。元和九年(815年),刘禹锡被召回京城,但因诗作讽刺权贵,又遭贬谪。
直到宝历二年(826年),刘禹锡方得重返洛阳,次年任东都尚书。其后他多次辗转任职,至会昌元年(841年)唐武宗即位,获加官检校礼部尚书。会昌二年(842年),刘禹锡在洛阳逝世,享年七十一岁,朝廷追赠户部尚书以表尊崇。
综上所述,除开建立蜀汉政权的刘备,曾任司空、大将军、对东晋建立贡献卓著的刘琨券商配资开户,以及政治上参与“永贞革新”、文学上被誉为“诗豪”,留下大量传世佳作的刘禹锡,都是中山靖王刘胜众多后人中的杰出代表。遗憾的是,刘琨最终被结拜兄弟所害,刘禹锡则在变法失败后多次遭贬,两人的经历都充满坎坷与波折。
发布于:天津市国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